3大財務報表好複雜? 基本面知識「這樣看」輕鬆懂 | 玉山證券. E.SUN Securities

為了優化網站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來改善使用者體驗。當您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Cookies政策與隱私權政策。隱私權保護政策

3大財務報表好複雜? 基本面知識「這樣看」輕鬆懂

2023/08/16


基本面是投資人最耳熟能詳的分析方式,也是法人用來評估一間企業是否值得投資的主流方法。不過,想要看懂複雜的財報,對於非商科畢業生是不小的負擔,故接下來本文首先要帶讀者認識「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自由現金流量表」這3大報表,接著還會一一介紹財報裡最常出現,也最容易影響股價的基本面指標。


3大財務報表有哪些?



基本面分析方法可以分為「量化」、「質化」共2大路線。「量化」通常是針對公司的財務數據,像是營收、毛利、營業利益率、每股盈餘(EPS)進行比較,「質化」則是研究產業趨勢、經營管理階層、公司技術能力優劣,基本上只要會影響財報的要素,都是基本面的研究重點,故想要做好基本面分析,第一步就是要先搞懂財報!

那財報究竟要怎麼看懂呢?基本上,會計財務報表可以分為:「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自由現金流量表」。而3種報表中,資產負債表可以呈現一家公司的價值,能很有效的判讀公司體質;損益表則是一般投資人最關心的報表,因為它顯示公司某段期間的盈餘與獲利;最後的現金流量表,則是可以快速檢視公司手上的現金是否足夠。本文也針對這3種報表進行更為詳盡的說明:


報表一: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



資產負債表又稱「財務狀況表」,主要記載公司「某特定時間點」(存量報表)的財務狀況,可以使報表使用者(包含投資人、營運者等)快速、簡單地一覽公司的營運狀況。這個報表主要由資產(Asset)、負債(Liability)、股東權益(Equity)3個項目組成,最終更可推導出著名的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權益」。

以簡單一點的方式說明,資產是「資金的用途」,負債、股東權益則是「資金的來源」,像是買了一間1,000萬元的房子,付出300萬元當頭期款,700萬元貸款,登錄在資產負債表上,資產就變成一棟1,000萬元的房子,300萬元則是股東權益、700萬元則是負債。

資產負債表


報表二:現金流量表(Statement Of Cash Flows)



現金流量表記錄了企業在「一段時間(流量)」內,所有現金流入、流出的狀況,唯有現金真的「實收、實付」的時候才會有紀錄產生,共統計3種不同性質的現金流:「營運現金流」、「投資現金流」及「籌資現金流」。這項報表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若是公司手上應收帳款很多,卻都收不回來,就有可能出現明明損益表中的淨利是正值,公司卻因為現金軋不過來倒閉的情況。

●營業活動現金流(Cash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指所有來自於「本業營運」有關的現金流入、流出,營業現金流越大,代表公司資金越充沛。

●投資活動現金流(Cashflow From Investing Activities):以「投資」為目的所發生的現金流,像是為賺取價差買賣的金融商品、買賣營運所需的固定資產(機械設備、廠房、不動產)付出的現金流。

●籌資活動現金流( Cashflow From Financing Activities):「償還、籌借、發放資金」等行為所發生的現金流,可以視為「本業以外」的現金流(借來的錢本來就不該算是你自己本業賺的錢!)。

現金流量表


報表三: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損益表又稱「利潤表」,主要記載公司「一段時間(流量)」內各式各樣的收入( Revenues )與支出( Expenses ),最終計算出當期的「淨利」( Net Profit / Loss,可能為正數或負數),是實務上研究股票最常使用的報表。當一家企業淨利為正的時候,代表公司正在賺錢,反之若企業淨利為負,則代表公司正在賠錢,投資追求的也是淨利逐年成長的公司!

以下面結構圖解析,損益表的結構是先算取總收入,再一項項扣除各式成本,最終計算出公司淨利,而各項目涵義則如下:

●營業收入(Revenue):「營業收入」是上市櫃公司每月都會公布的數據,指的是企業在一定時間內販售產品、服務所賺取的金錢,前者稱之為「銷貨收入」、後者則為「勞務收入」。

●營業成本(Cost Of Goods Sold):「營業成本」指的是「直接製造」產品的成本,像是原物料運費、工廠租金。

●營業毛利(Gross Profit):「營業毛利」是將「營業收入 -營業成本」後得出,指的是「直接透過銷售商品」而得到的利潤,可用來判斷公司獲利能力表現。

●營業費用(Operating Expenses):「營業費用」指的是創造「營業收入」所需要的「間接成本」,所有要把貨品賣出去所產生的費用都屬於此類,包含:行銷費用、管理費用(員工薪資)、研發費用等等。

●營業利益(Operating Income):「營業利益」是將「營業毛利 -營業費用」後得出,意指從「本業」的營運中所獲得的利益。更白話的講,就是企業將產品從「做出來」起,一路到成功「賣出去」所得之獲利。

●營業外收入/支出( Non-Operating Income / Loss ):指所有來自於「非本業」的所有收入與支出,常見的業外收入有「處分資產利益」、「利息收入」、「匯兌利得」、「股利收入」、「租金收入」,常見業外支出則有「處分資產損失」、「利息費用」、「匯兌損失」。

●稅前淨利( Pre-Tax Income ):「稅前淨利」是將「營業利益 +(-)營業外收入(支出)」後所得,可以看出企業尚未課稅前,究竟有沒有賺到錢。

●稅後淨利( Net Income / Loss ):「稅後淨利」是將「稅前淨利 -所得稅」後得出,也是企業最終是否有賺錢的指標。

綜合損益表


基本面常見的重要名詞



有了基礎概念後,本文也介紹4項透過財報延伸出來的指標,像是報章雜誌常出現的的3率:「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稅後淨利率」,以及表示股票實際獲利的「每股盈餘(EPS)」。基本上這些從損益表延伸而來的數據,是投資人評估一家公司營運狀況的利器,各位讀者可以參考上一個段落的名詞解釋輕鬆看懂!


財務指標一:毛利率



毛利率代表的是公司產品的價值,也關係到市場競爭力,簡單介紹其計算方式,是將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算出毛利後,再把毛利除以營業收入所得出。算出來的毛利率越高,代表公司具有成本控管能力,產品的附加價值更高;反之若毛利率越低,則代表公司可能花了很多心血創造營收,卻無法擁有高獲利,依靠薄利多銷存活。

在實務使用時,不同產業間由於擁有不同的產業特性、成本結構、產品組合等,毛利率會有明顯的差異,因此在比較毛利率時,除了可以與公司過往的毛利率做比較,也應該與同產業的公司比較。

毛利率公式


財務指標二:營業利益率



營業利益率計算的過程中,會把營業費用(人事、租金、廣告、研發費用)也納進來,相較於毛利率只計算產品與公司運作的成本,營業利益率更能夠充分反映企業經營能力。一般來講,營業利益率越高,意味著公司管理和銷售能力越好,本業賺錢能力越強;反之,營業利益率越低,表示公司管銷能力不佳。

營業利益率公式


財務指標三:稅後淨利率



稅後淨利率是每1元營收中,公司可以真正賺到多少錢的比率,是一種同時考量了公司本業與副業後的獲利能力指標,稅後淨利率越高代表公司賺錢的能力越好;稅前淨利率則是指稅前淨利佔營業收入的百分比,一般較少使用。

淨利率公式


財務指標四:EPS(每股盈餘)



EPS(每股盈餘)意即投資人每「持有1股賺多少錢」,公式是將稅後淨利,除以公司流通在外的股數所算出來,也是最直接的獲利指標,對於股價影響性非常大。在正常公司股本不變的情況下,一家公司如果每年的EPS持續成長,代表獲利能力越來越強,股價通常也會越來越高,但如果每股盈餘開始衰退,股價也常常會下跌。

另外,投資人也需留意EPS的來源與穩定性非常重要,因為EPS有時突然暴增,是非本業經營的獲利增加(像是業外的投資收益、一次性收益認列),不僅如此,有些企業的產業景氣循環性很強,當景氣好時公司會賺很多錢,但當景氣反轉時,公司成長就會停滯甚至衰退,並導致EPS大幅反轉,這些都需要特別留意。

每股盈餘公式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