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回顧
香港於1842年《南京條約》確認割讓予英國成為殖民地,自此從一個杳無人煙的小島,迅速發展成繁榮昌盛的社會。19世紀60年代的香港經濟富庶,並在1865年通過《公司條例》,准許公司以有限責任形式設立,知名的匯豐銀行此刻誕生,亦開始香港證券交易的初端。
1891年香港第一家正式的證券交易所「香港經紀協會」成立,1914年易名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69年至1972年間香港陸續設立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九龍證券交易所,加上原先的香港證券交易所,形成四間交易所鼎足而立的局面。
1972年至1973年的2年間,香港共有119家公司上市,至1973年底上市公司達到296家,而在1980年7月7日四間交易所合併註冊「香港聯合交易所」,並於1986年3月27日收市後全部歇業、移交業務。1986年4月2日「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宣佈開業,劃時代的新局就此展開!
1986年-2000年間,香港致力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金融市場。中國也適度對香港的前途提供保障,以增強投資者對香港經濟的信心,促進公司營收增長、房地產價格上升。香港證券市場從此邁入嶄新的階段,吸引更多國際資金參與,並豐富多元化商品種類,健全交易制度的完善。
2000年以後的香港證券市場,逐步發展成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僅次倫敦、紐約。現今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高達18兆港元,雄厚的金融實力,半數來自於內地中國企業的加值。故透過香港證券市場的櫥窗,如同看見大中華經濟的縮影,這就是香港晉升為全球化市場關鍵之一。
香港的優勢
香港,連結亞洲市場多重經濟體,並有著密切商貿關係往來,同時是通往中國內地市場重要門戶。由於香港沒有外匯管制,資金流出入不受限制;配合香港的低稅率、一流基礎建設和廉潔高效的政府,香港「國際化運作平台」美譽,得以迅速傳播,成就國際知名的金融中心。因此吸引許多亞洲企業計劃在港上市集資,且是內地中國企業跨出海外的主要首選。
以下歸納香港證券市場的九大優勢:
- 國際金融中心 ─ 香港是國際公認的金融中心,業界精英雲集,已有眾多中國內地企業及跨國公司在港交所上市集資。
- 國際化運作平台 ─ 香港無外匯管制、稅率低,在港上市,將有助於內地發行人建立國際化運作平台,實施“走出去”的戰略。
- 本土市場理論 ─ 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長期以來是內地企業海外上市的首選市場。香港的證券市場既達到國際標準,又是內地企業上市的本土市場。
- 健全的法律體制 ─ 香港的法律體制以英國普通法為基礎,法制完善且健全,為籌集資金的公司奠定堅實的基礎,也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 國際會計準則 ─ 除《香港財務報告準則》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之外,在個別情況下,香港交易所也會接納新申請人採用美國公認會計原則及其它會計準則。
- 完善的監管架構 ─ 香港交易所《上市規則》力求符合國際標準,對上市發行人提出嚴格的披露規定,以確保投資者獲取適時、透明的資料,評析公司狀況及前景。
- 先進的交易、結算及款券收付系統 ─ 香港的證券及銀行業以健全、穩健著稱;交易所擁有先進完善的交易、結算及款券收付系統。
- 文化相同、地理接近 ─ 香港與內地往來十分便捷,語言文化基本相同,便於上市發行人與投資者及監管機構溝通。
- 再融資的便利 ─ 企業上市6個月之後,上市發行人就可以進行融資計劃,於市場上籌措營運資金。
架構與商品
香港聯合交易所,是唯一獲得香港證監會承認,准予設立、經營的香港股票交易所。架構上提供給有意上市的企業,分別就符合盈利、財務準則的條件,選擇主板或創業板上市計劃。一般而言,具有規模的公司,可透過主板在市場籌集資金;高增長的公司,則可選擇在創業板上市。
雖然創業板的公司,盈利或其他財務準則的條件要求較低,且是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要對象,但創業板和主板的地位均相等,滿足性質不一的公司上市需求。截至2011年底,主板上市總數1,326家,總市值174,527億港元,平均本益比9.68倍。創業板上市總數170家,總市值846億港元,平均本益比高達22.16倍,說明兩板的特性同上所述。
此外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商品,可概分為股本證券(主板、創業板)、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衍生權證、牛熊證。其中股本證券即一般所稱的股票,可分為普通股與優先股。大部分在交易所上市的股本證券均為普通股,且佔成交量的主要部分。另又可細分藍籌股、紅籌股、國企股(H股)等,成為香港主要指數編篡的主體。
簡介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商品
- 藍籌股 ─ 泛指歷史悠久、市值規模較大的績優股。香港的藍籌股並無公認準則,一般是將恆生指數的48檔成分股稱作藍籌股。
- 紅籌股 ─ 紅籌公司最少有百分之三十股權由內地機構單位(包括國有機構、省或市政當局)持有,及最少須有百分之五十的營業收入(或盈利或資產,如適用)來自內地,主板上市的紅籌股102家市值達4.3兆港元。
- 國企股(H股) ─指註冊地在中國,並於香港上市的公司。主板上市的國企股138家總市值達4.9兆港元。
- 香港交易所買賣基金(ETF) ─ 是現貨市場上市的投資基金,ETF持有一籃子的證券,追蹤指數標的表現,讓投資者可投資特定的市 場或行業,而非單一股票,符合成本效益。ETF買賣方式與一般股票無異,投資者可在交易時段內透過券商進行買賣。
- 衍生權證 ─ 投資者有權在指定期間,以預定價格『購入』或『出售』相關資產。可於到期前在現貨市場買入或賣出。到期時以一般現金作交收,不涉及相關資產的實貨買賣。香港稱之「窩輪」或「warrant」。
- 牛熊證 ─ 屬於結構性產品,能追蹤相關資產的表現,而毋須支付購入實際資產的全數金額。牛熊證是由第三者發行,發行商通常是投資銀行,與香港交易所及相關資產皆沒有任何關連。
前進大中華市場
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在國際資金全球佈局中,大中華無疑是最具潛力的區域。然而目前中國內地股市較為封閉,資金流動自由、資訊透明迅速的香港,便成為國際資金進入大中華區域的前哨站。
過去台灣法令的規定,國內投資者在投資港股上有諸多的限制,造成投資者喪失不少增加財富的機會。不過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增加,金管會自99年3月3日起,開放國人交易買賣紅籌股與香港陸股指數型基金,101年3月14日開放國人買賣大陸地區政府或公司在海外發行之有價證券,即國企股(H股)。
亞洲國家中最具國際化的香港股市,亦可透過其它掛牌上市的ETF連結,將投資觸角延伸至全球市場,例如:日本、台灣、韓國、印度、俄羅斯、亞太、歐洲、美國或商品、黃金…等領域,提供投資者全方位的選擇。
時代在轉變,投資要獲利,一定要具全球觀,而善用資產配置,是達成理想報酬的最佳途徑。玉山證券開辦的「複委託」業務,即可直接投資最熱門的海外股票、ETF等。尤其大陸政策關係逐漸開放限制,兩岸三地交流日趨緊密,中國與香港股市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投資者只要善用工具,就能輕鬆前進大中華市場、佈局全球。